当前位置: 首页>>媒体江理>>正文
《中国教育》: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|江西理工大学: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埋进青年学生心里
日期:2024年11月02日 16:51  点击次数:

“当年啊,红军战士们就是在寒信村集结,准备踏上长征路。那时候,大家的眼神里都透着坚定和无畏。”

“大家想象一下,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啊!”

…………

2024年暑期,在于都县段屋乡,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“红齿轮”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师生与村民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,由此开启他们充满敬意与探索的红色之旅。

一直以来,江西理工大学充分运用VR技术,开好思政课;打造学生特色宣讲团,讲好长征故事;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,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,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埋进青年学生的心里。

一场沉浸式长征印记之旅

穿过枪林弹雨,顺利挺进闽西,揭开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;骑上自行车,穿梭在瑞金,感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风貌;化身为一名红军战士,和战友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,渡过于都河,踏上长征路……当这些场景浮现在眼前时,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,这是江西理工大学开在VR虚拟仿真实验室的“爆款”思政课。

“敌人的炮火很猛烈啊!”在江西理工大学的“VR+红色教育”教学研究基地,学生们身穿VR设备,便“穿越”到了1929年的大柏地战斗中。他们操纵手柄拾起枪支,成为一名红军战士。“无论是敌人射向我,还是我瞄准敌人,都让我感受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,同时也让我明白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。”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曾明芳感慨道。

来一场“说走就走”的沉浸式红色之旅,是江西理工大学近年来采用的“线上+线下+实践”思政课授课模式。一副小小的VR眼镜和一只小小的手柄,让学生和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“链接”起来。

“学校坐落在江西赣州,地处赣南革命老区,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,将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中的党史故事和当地红色文化结合起来,是整合优势资源、拓展思政课活动空间的一种方式,也是帮助学生弘扬苏区精神、长征精神的有效路径。”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王霞介绍,“VR+红色教育”教学研究基地作为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的社会实践部分,以苏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基底,通过实景建模,逼真还原了大柏地战斗、第三次反“围剿”、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等历史事件,帮助学生理解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、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、党的群众路线等理论内涵。

许多学生过去可能未能深刻理解,为何有那么多人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红军,也未能完全领会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深远意义。当他们戴上VR眼镜在中央苏区骑行时,看到群众以“踊跃参加红军”为荣后,发自内心地喊出:“走啊,一起报名当红军!”

曾明芳回忆起第一次体验“长征第一渡”项目时说:“当我眼前出现3D星空时,就被深深地震撼了。我体会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,也感受到了他们是在向着光明、向着希望出发。”沉浸其中,曾明芳跟随红军战士一起在漆黑的夜色中行动,感受脚下的泥泞,听到身边战友的呼吸声……“当木板不够的时候,我需要去找木材,一路遇到热心的百姓送床板、门板甚至棺材板;当浮桥搭完后,队伍浩浩荡荡地渡过于都河,耳边响起感人肺腑的《十送红军》的旋律,令人印象深刻。”曾明芳感慨地说,VR技术让这一切变得真实。

“实践课很好地融合了红色文化和现代科技,将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,让我们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记得住。”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谢心莹是第二次来到“VR+红色教育”教学研究基地。

“第一次走进基地时,我还是一名稚气未脱的大一新生。对于这里的VR项目,我充满着好奇,更多的是追求体验感和新奇感。”而这一次,谢心莹是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参加培训。“回首过去,红军将士用生命诠释了‘革命理想高于天’;展望未来,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我们要肩负使命和担当,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,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”谢心莹坚定地说。

一份长征精神宣讲“菜单”

2019年5月,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(以下简称宣讲团)成立。自此,这支青年大学生队伍就将长征精神作为宣讲的主要内容之一,通过实地走读、现场宣讲等方式将长征的故事从“长征源”传向世界。

《永恒的“望夫石”》《共和国第一军嫂》《跨越90年的“重逢”》《马前托孤》《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》《八子参军》……宣讲团挖掘的红色故事越来越多,形成的宣讲“菜单”也越来越厚。

宣讲团指导老师张小普介绍,宣讲团是一支依托地域优势,由大学生组建的集学习、组织策划、宣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组织型、学习型、宣讲型学生组织,其职责是深入挖掘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,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;结合矿业历史及学科特色,寻找矿迹中的红色文化;打造工科学院红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,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;打造赣南苏区特色“红色文化宣讲团”,挖掘红色文化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。

“与其口头上说爱国,不如和我一起讲给世界听。”为编撰、讲述好红色故事,宣讲团成员在张小普的带领下,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素材、精心挑选、修改打磨,整合打造出了很多成型的红色故事,形成了红色文化故事“菜单”,开展“菜单式”宣讲。为把红色故事讲述好,他们日复一日地训练:脱稿背诵、纠正发音、饱满情绪、斟酌手势动作……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,我对他们非常严厉,不允许他们有任何错误。”张小普说。“身处‘长征源’,宣讲好、传承好长征精神,我们责无旁贷。”

“十月里来秋风凉,中央红军远征忙;星夜渡过于都河,古陂新田打胜仗。”这是陆定一同志所写的《长征歌》的第一首,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,踏上漫漫长征路的真实写照。宣讲团成员吴嘉慧每次宣讲《于都河畔的军民鱼水情》时,都从《长征歌》的歌词讲起。在她看来,纵然宣讲了10余次,但每次宣讲时,讲到这首歌词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情感。“这种‘不一样’是对长征历史越来越有感情,认识也越来越深刻。”吴嘉慧说。

在“长征第一渡”渡口,宣讲团成员林相元面向游客宣讲红色故事《巾帼英雄孙春秀》,讲到动情处,他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。“在孙春秀的家乡讲这位巾帼英雄的故事,感受更不同。”他说,这种“不同”就是要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、接过历史重担,在这和平年代释放出自己的光芒。

在校内,进班级;在校外,进社区。5年多来,宣讲团累计宣讲600余场次,听众超过10万人。赣州市章贡区金丰路社区一位老党员在听完宣讲后说:“他们讲的故事很真实,语言生动简洁,让我们重温了长征这段难忘的历史。这种形式非常好,我很喜欢听他们讲的长征故事。”

宣讲团不仅在线下进行“红色故事进社区”等红色文化宣讲活动,还利用融媒体、互联网等技术,将红色故事以视频、音频、微信推文等形式,向更多人传播出去。在2024年赣州市网络文明典型案例征集评选展示活动中,江西理工大学选送的“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肩负使命向阳行,在网络空间中描绘‘中国红’”案例入选“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典型案例”。

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

“你从哪里来?”

“我来自新时代的中国。”

“我们胜利了吗?”

“胜利了,中国革命胜利了!”

…………

2024年暑假,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,江西理工大学师生用一组“跨越时空的对话”,重温峥嵘岁月,在实践中体验历史与现实的贯通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。

“90年前,同样在于都河畔,一支8.6万人的大军在四天四夜陆续渡河,踏上了震惊世界的远征。一条河,就此与一个民族息息相关。一群人,从此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。”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,师生们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、观看情景剧《告别》、聆听革命故事,大家在可视、可听、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中重温革命历史,感受这片土地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力量。

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,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。”站在于都河畔,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梁国进感慨万千:“昔日,战火纷飞,我们的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,从胜利走向胜利;今天,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,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“红色赤南县,冠以英雄名。”“游击深山里,御敌写忠诚。”于都县祁禄山镇长征小道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存最为完整、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,全长19.34公里,保留有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、红五军团总军医处等革命遗迹。踏上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道,亲身体会红军长征时的情形,感悟伟大长征精神的内涵,江西理工大学学生党员陈力动情地说:“走红军走过的路,我更加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,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,也是对自我信念的强化。”

在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,师生们追寻当年红军战士留下的足迹。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内,摆设陈旧、墙壁斑驳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青年学生钟冠宇饱含热泪地说:“走进历史发生地,我才真正明白长征精神的伟大。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,我要坚定地跟党走,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”

http://fx.xwapp.moe.gov.cn/article/202410/671880f05eb9ce3753e3370e.html



上一条:《江西日报》: 数字赋能 “智”造升级
下一条:《江西教育》: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|江西理工大学: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埋进青年学生心里

扫描二维码分享
相关推荐: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Copyright © 2024 www.jxust.edu.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
学校地址:  [赣州-三江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  邮编:341000  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红旗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黄金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  [南昌-南昌校区]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  邮编:330013


   移动版    赣ICP备05001230号-1    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